1987年10月,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:第一步,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,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。第二步,到20世纪末,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,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。第三步,到21世纪中叶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人民生活比较富裕,基本实现现代化。
到1990年,如期实现了经济翻一番的目标,彻底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,改变了长期以来吃不饱穿不暖的历史。
但是,最近一段时间,网上许多人对改革开放前是不是饿肚子,展开激烈的争论。有人说吃不饱肚子,饿的难受。有不少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。还有人说不可能饿肚子,他自己就吃的相当不错。
我相信每一个人说的都是实话,都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真诚说的话。但是一个普通人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。我说今天下雨,我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。这是我的亲身经历。但可能同一时间,几十里路以外,就是朗朗的晴天。那里的人说是晴天也是实话,也是亲身经历。
由此可见,改革开放前肯定是有些人能够吃饱饭,没饿肚子。也真的有人曾经吃不饱饭,饿过肚子。那么这两种人各占多大比例?我们不妨查一查有关数据,用大数据说话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,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年254元,1978年增加到343元。当时物价水平很低。这样的收入水平,吃饱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这部分人有多少呢?1949年末,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0.6%。到1978年末,我国城镇化率达到17.9%。
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,1957年只有73元,1978年增加到134元,这只是可支配收入数。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6元,恩格尔系数为66.7%。也就是说直到1978年,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只有77.3元,每月6.4元,每天0.21元。这是平均数,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会高于这个数。可以肯定的说,有一部分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村,每天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会远高于0.21元,是能够吃饱,有时候也是可以吃好的。比如说大寨,一个工日值1.5元,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。
还有一半左右的农民,每天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是低于0.21元的,有一少部分村低的比较多,只有一毛多钱。尽管当时物价很低,但是一毛多钱能吃到什么东西呢?饿肚子就是必然的。
两年后笔者在济南上学。当时国家规定济南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是17.5元。农村来的学生国家给予全额生活补助。我是班里的生活委员,负责每个月把30斤粮食的饭票和11.5元的菜金发到每个同学手中。
每天0.58元的生活费标准,女同学没有问题,许多男同学总有吃不饱的感觉。那么可以想象同时期一天饮食消费不到0.2元的农民,他们是什么感觉呢?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quming.com/16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