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真知新坐标#
前文说到屈原对自己变法失败的反思以及家人的埋怨,屈原不理解,为什么以古之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,反而会变成这样呢?

节中:节制自己。
喟(kuì),叹气。
凭:烦闷、愤怒。
于是他渡过沅水、湘水,向南而行,向虞舜诉说自己的衷肠。
济(jì),作动词时有过河、渡的意思,例如同舟共济。
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“三湘四水”来代指湖南,“三湘”有多种说法:第一,指“潇湘”、“蒸湘”、“沅湘”;第二,指湘潭、湘乡、湘阴;第三,指漓湘”、“潇湘”、“蒸湘”。
“四水”是指湖南的四大水系,即湘水、资水、沅(yuán)水、澧(lǐ)水,都为洞庭湖水系。
重华,即舜,姚姓,一作妫(guī)姓,号有虞氏,名重华,史称“虞舜”。
在虞舜的坟前,屈原说了五个恣意妄为、不检点自己的德行,终招致灭亡的典故:
一、夏康娱以自纵

《九辩》和《九歌》是禹乐,也说是天乐,夏启偷至人间。夏启是大禹的儿子,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。
“夏康娱以自纵”的解释略有不同,王逸注释为夏启的儿子太康放纵自我,因为历史上有“太康失国”以及后面的“少康中兴”;詹安泰注释为:夏是“大”的意思,康娱是逸乐、安乐的意思。
关于詹注,后文中“日康娱而自忘兮”也有“康娱”二字,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按“康娱”断句,那么是谁“康娱自纵”呢?夏启是一个明君,所以大概率不会这样,更不会导致下句的“不顾难以图后兮,五子用失乎家巷”,而且“康娱自纵”毁的不是夏朝,对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,就不必提后面的“五子”事宜。
而如果是太康的话,虽然太康失国,但毕竟后来少康复国,而夏朝的亡国之君是夏桀。总之从古至今对此三个字仍有争论,还是那句话,咱们不做学术探讨,就理解精神,国君沉溺于娱乐,便是亡国,我们沉溺于娱乐,便是自甘堕落。
由于前面的“夏康娱”没有定论,所以关于“五子”是谁也有争论。启有五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太康、次子元康、三子伯康、四子仲康(也做中康,太康失国之后后羿立为夏朝第四代君主)、五子武观,一说“五子”是指太康的五个昆弟,因为太康失国,使他们失去尊位,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五子武观,总之重点是失去尊位。
二、羿淫游以佚畋

佚畋(yì tián),田猎无节制。
羿,后羿,历史上有两个后羿,一个是射日的后羿,是神话人物,另一个就是夏代有穷氏的首领,“后”是夏代君主的尊号。
前面我们说了“太康失国”,就是这位后羿(当时也叫司羿,司就是子承父业的意思,司羿就是“世袭的射师”)发动政变,将太康逐出王宫,后来太康死去。
后羿废黜太康之后临朝八年,因诸侯不服,不得已立仲康为王,仲康死后,其子相即位,也就是少康的父亲,但后羿又驱逐了相,自己做了国君,即“后羿代夏”。
本以为后羿是搞事业的,结果他后来只是四处打猎,将政事交于自己的家臣寒浞(zhuó,后来成为朝中主政大臣)打理,最后寒浞杀死了后羿,夺取有穷氏大权。
当然寒浞也没什么好下场,晚年也开始骄奢淫逸,最后死于少康的复国之战。
三、寒浇恃强凌弱


圉(yǔ),凶猛强壮的意思。
寒浇(ào)是寒浞的儿子,寒浞杀了后羿之后,霸占了他的妻子,生了儿子寒浇。百科介绍说他生得豹头、狼眼、虎背、熊腰,是不是真的咱也不知道,但身体健壮是肯定的了,善于水战。在少康中兴时被灭。
四、夏桀违背常伦

夏朝享国400余年,共传17王,为商朝所灭。夏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,符合所有昏君的特征,比如荒淫无度、重用奸臣、排挤贤臣等等,最后被成汤灭国,夏桀兵败被俘,放逐于南巢,客死异乡。
五、纣王滥施酷刑

后辛,即商纣王,商朝的亡国之君,商朝在覆灭夏朝之后,也终难逃亡国的命运,享国600余年,共31王(成汤之子太丁未登位即亡,但他享有和先王一样的祭祀地位)。
菹醢(zūhǎi),古代的一种酷刑,把人剁成肉酱。
纣王和夏桀的昏庸程度基本相似,并称“桀纣”,他的残暴不必多说,但是关于商朝的灭亡近来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说法,不是为纣王洗白,妲己也已被平反,不论她是人还是狐狸。
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
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甲骨文的记载,纣王在征伐、田猎和祭祀时很有条理,但当时商朝领地被东夷霸占,他多次出兵讨伐,古书描述为“纣克东夷而殒其身”。
当然,个人品德或者性格和能力是不同的概念,一个王朝的覆灭也绝对不是只有一种原因,战争只是外患,而如果内部没有问题,外患甚至可以成为促进团结的力量,但因为他的残暴使得人心尽失,终于招致灭亡。
未完待续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quming.com/28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