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两篇分别聊了聊未来星际移民的两种路线,分别是低温休眠和世代飞船;不过,有人就批评我了,说我格局不够大,想象力不够丰富,“为什么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到了你笔下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?有什么难题是全人类万众一心不能解决的呢?”
确实,我承认我的格局有点小,想象力更是贫瘠,把星际移民的光辉事业描绘的前途黯淡,是我的错!
不过今天要接着扯淡的星际移民第三条技术路线我则乐观很多,因为这是一种已经很成熟的技术。

受精卵在零下200度的低温中保存,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导致今后发育有差异
这就是冷冻胚胎技术,这个元素在科幻片中也很常见,比如电影《星际穿越》,《异形》系列,还有电视剧《异星灾变》更是一个纯粹讲述在外星培育冷冻胚胎的故事。

美剧《异星灾变》,机器人在外星培育人类胚胎并抚育。
冷冻胚胎就是将受精卵也就是胚胎保存在近零下200度的液氮中,这是一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,目前的条件胚胎的保质期可以超过30年,不过随着技术的改进,如果保质期能做到超200年,那么这种技术用在未来星际移民中将成为可能。
不过目前冷冻胚胎在解冻后还是需要放回子宫继续发育,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人造子宫了,这项技术在小鼠,绵羊的繁殖试验中已经取得了成功,所以用在人类胚胎上也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,目前没有实施只是法律与道德伦理问题了。

人造子宫,或许在将来的地球上就会普及。
在假定的未来,人类在地球面临生存危机,而已知的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都在数十至数百光年之外,最快的宇宙飞船也需要数百年才能抵达那些行星,低温休眠和世代飞船技术都无法实现,为了避免种族的灭绝,唯一可以尝试的就是冷冻胚胎了。
这时人类的繁殖策略就由K策略变为了R策略。
那什么是繁殖的K策略和R策略呢?
简单的说,K策略就像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,通过提高繁殖的成功率而不是繁殖的数量来维系种族延续;R策略则相反,以庞大的繁殖数量来维持种族延续,比如大部分的鱼类,一次孵化数万甚至数十万受精卵,在自然条件下,仅有数千分之一甚至数万分之一的幼体能成存活到成年。

你能吃到美味的鱼子酱,要感谢鱼类的繁殖R策略。
在R策略下,人类分别向可能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,发射数百亿的冷冻胚胎,抵达目标行星后,在机器人的帮助下,将胚胎分批解冻植入人造子宫培育,从人造子宫出生后,大部分的幼体可能难以存活满3岁,只有极少部分能熬到成年,然后组建家庭,部落,再历经数千年才逐渐恢复人类文明。
不过由于各个行星的大气,引力,辐射水平等环境还是存在差异,这些人类后代可能进一步进化,不同行星上的人类后代进化出不同的特征,甚至会产生生殖隔离。

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·克拉克的《遥远地球之歌》
其实,看过克拉克的科幻小说《遥远地球之歌》的同学已经知道了,以上的脑洞并不来自于我,这里我就不在多啰嗦了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部精彩的小说。
虽然这是一种看上去很残酷的路线,不过在我看来,这是将人类基因播撒到宇宙最有可行性的技术路线了。你觉得低温冷冻,世代飞船和冷冻胚胎哪种路线更有可能?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quming.com/54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