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_从墩兵开始崛起小说,大明从墩兵开始崛起免费阅读

明朝时期在北部边墙和沿海地区附近,设置了许多有军事功能等“墩台”,其目的是为了瞭望监视敌情,快速传递报警。

墩台又称烽火台、报警台、狼烟台、烟墩。墩台选址多在高岗、丘埠之上,相隔距离一般不超过10里,墩高5丈(明1丈约3.3米)左右,以绳梯上下,四周围墙高约1丈5。规模大一点的墩台旁开井围墙,小一点的墩台,3座配置1眼井,每个墩台设水柜储水(北方冬季储冰)。

每个墩台一般驻军5人,可以携带家属居住,好似一个微缩的军事城堡。遇有敌情,白天敲铳或施放浓烟,采用的燃料多是狼粪(羊粪),据说“狼烟直而聚,风吹之不斜”。晚上则点起柴禾和秆草,加硫磺、硝石助燃,举火传递敌情,或者鸣炮,百人以下鸣1炮,500人鸣2炮,千人鸣3炮(类似土电报)。

当年,辽东总兵刘江就是利用充分利用墩台的军事情报作用,及时发现和监视倭寇登陆,最后歼敌1500多人,大获全胜。

另外,有的墩台除了军事功能外,还兼做驿站或急递铺,从而增加了使用功能。例如:元代时的孛兰铺,到了明代就成了“铺墩兼备”的孛兰店墩(见《辽东志》金州卫山川地理图)。

墩台的位置和数量由兵部的职方司掌握,当年在辽东地区就曾设有849座墩台。就是到了现在还有许多地名与墩台有关。例如:虎石台、胡台、八里台、宋三台子、黑林台(原名黑林小墩)、老边台、四方台、双楼台、田庄台等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quming.com/9392.html